其他
今天,《人民日报》长篇报道三亚!
↓↓↓
海南三亚崖州湾边,垄纵沟横,良田万亩。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就坐落在这里。
赵军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育种专家,也在崖州湾科技城“揭榜挂帅”,目前做的课题是玉米抗干旱品种研发。 一般情况下,一亩地玉米需要400立方米的水才能正常生长,但西北干旱地区只能提供280立方米。“解决玉米抗旱问题,是燃眉之急。”老赵介绍。 工作虽忙,但让老赵欣慰的事不少。 成果转化不用愁。崖州湾科技城出台科研成果转化扶持政策,打造产学研协同发展链条,不需要科研人员找企业、拉投资、寻出路,可以安安心心扎进田里。如今,总规模10亿元的崖州湾国际南繁科技创新基金和首期规模6亿元的南繁育种产业投资基金,两只种业单一方向产业基金都已落地科技城。 科研用地有支撑。“以前我们自己跟农户租地,不仅不够种,下雨还积水。”赵军的无奈,也曾是很多南繁人共同的烦恼。为此,海南加大投入,2022年,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生物育种专区一期、二期建成投用,共5040亩。目前24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进驻,围绕玉米、大豆、水稻、棉花等作物育种开展工作。 种质资源知识产权有保障。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、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、知识产权法院特区审判庭等在科技城落地,将推动探索专利、商标、版权、地理标志、植物新品种“五合一”行政管理体制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知识产权部部长陈浩表示:“让南繁科学家不再有后顾之忧。” 新的一年,赵军有新计划:“‘揭榜挂帅’的课题接着做,等试验成功,我们就拿种子去新疆种,做进一步的抗干旱试验。此外,团队还对接了新课题,希望能做出成果来。” 海岛的阳光火热,赵军手搭凉棚向远处眺望。目之所及,风吹田野,绿浪翻滚。
来源:人民日报
编辑:陈美莹
审核:向顺宇